飛鑼,原名馬鑼,流傳于富縣交道塬一帶。為古戰(zhàn)場收兵的信號,也是戰(zhàn)士在慶賀勝利時的一種舞蹈。逢年過節(jié),飛鑼隊一般四六成雙,或八十成對,尾隨在秧歌隊的后面,走村串戶。隊員們身著騎士裝,一手掌鑼,一手握錘,敲敲打打,跳跳蹦蹦,甚是活躍。場地表演時,秧歌隊圍成一個圓圈,飛鑼在中間表演。敲打動作形式各異,如“綿羊碰頭”,即四名飛鑼隊員圍成正方形,手舞足蹈,敲打銅鑼,搖頭晃腦,兩兩沿對角線向中間聚攏,再騰空飛鑼,再后退,再飛鑼,依次反復(fù)。又如“五馬跑四角”等。一般以20人為一組,分廣場演出和過街演出兩種,規(guī)??蛇_200余人。飛鑼也經(jīng)過歷代的發(fā)展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、地方性的“飛鑼秧歌”。由于這種秧歌表演粗獷熱烈,能夠激發(fā)人們的斗志,所以深受富縣廣大群眾的喜愛和眾多村民的參與,因而流傳于今。